1.小馬隧道
2. 嘉平海灘
3.東管處
4. 新港(彩虹)瀑布—石礦區
5. 成功漁港
6. 海生館
7. 海濱公園
8. 佛頂山(橘子山)
9. 自然史教育館
10. 三仙台
11. 基翬產道(人行步道)
12. 白守蓮富家溪千年老榕樹
13. 石雨傘—海灘、男人石
小馬隧道建於日治昭和4年(1929),小馬地區阿美族人修築小馬圳(為日文漢字,意即水圳),引馬武窟溪上游河水灌溉小馬地區,曾以人工修築暗渠貫通馬沙林尼山,為改善泰源盆地對外交通,之後台灣總督府以國庫補助十萬元,整建小馬圳,強迫阿美族人義務出役,以人工將原來暗渠擴大為可通汽車的隧道,於昭和7年(1932)竣工,太平洋戰爭時,成為泰源、小馬地區民眾的空襲避難所,並於民國91年(2002)年12月5日經縣政府評列公告為「歷史建築」。小馬隧道為台東縣平地公路現存唯一隧道,對泰源盆地開發貢獻極大,可作為泰源盆地發展的歷史見證。
小馬隧道於戰後被公路單位改題泰源隧道,成功鎮民認為該隧道位於小馬段且早年稱小馬埤圳,改稱的泰源隧道並不妥當。
乃積極運作,由耆老王河盛提供資料,鎮民代表會在第17屆第8次臨時會中,通過「隧道應回復正名為小馬隧道」案,函請成功鎮公所辦理。鎮公所順應民意,於民國93年(2004)10月將該隧道正名為小馬隧道,並在東口左側立碑為誌。
小馬隧道為鋼筋混凝土構築,寬約3.5公尺、高3.75公尺、長約100 公尺,建造歷史超過30年,除兩端在戰後稍作整修、塗以水泥外,其餘均保留人工開鑿痕跡。從小馬隧道進入泰源,特別能夠體會「幽谷」二字的意境:只限於單線通行,「豁然開朗」;隧道內還可見圓形50瓦燈泡作為照明之用,相當特殊。
嘉平為原來阿美族「加只來社」,昭和12年(1937)更名鹽濱;戰後更名「嘉平」至今。廣義的「加只來」,北自八邊南到四郎橋,為戰前加只來社的範圍;狹義的加只來,即今的嘉平,為日治加只來社的主要部落。
東管處是在民國七十八年九月興建的,管理整個花東海岸旅遊景點,它位於台東縣成功鎮,背山面海,北望可見成功鎮和三仙台,南眺可看見綠島,四周環境絕佳。東管處內設置了自然地質博物館、阿美族文化展示區、史前文化、鯨豚館,另有容納二百二十五人的多媒體簡報室和東海岸自然及人文展示室,給您更多的豐富資訊。
許多台東海岸線的觀光休閒設施,都是東管處努力規劃的成果,到台東別忘了來這裡看看,可以獲得更多觀光旅遊的資料喔!
源於新港山,為台灣東部海岸山脈落差最大的瀑布。循著三民產業道路前往山區,入山谷,溯溪而上,溪谷間巨石疊錯,溪水清澈,西岸原始林及蔓藤密佈,躺在雪白的傾斜岩石,恍置仙境。一路涉溪攀林,終至抵達小峽谷,即可欣賞新港瀑布的壯麗風姿。瀑布附近地形生態景觀亦相當豐富,值得攀岩溯溪來此一遊。
新港漁港為東海岸最重要的漁港,以海產、柴魚聞名。傍晚漁船返港是最熱鬧的時刻,拍賣的么喝聲夾雜著漁民們收穫的歡欣氣氛。
亦是東海岸岸賞鯨活動的重要據點;由於新港漁業大樓興建完成,船式的造型,更突顯此地政經機能之中心。
位於光復路及港邊路交叉口,擁有全國唯一水質維生系統設備展示區,本館展示東部魚類生態、大洋池中迴游性魚類,悠遊自在、輕盈曼妙的遨遊,歡迎您親子一同來感受驚奇。
海濱公園東臨太平洋,西接成功商水,南連老人會館、新港漁港,北可遠眺三仙台,視野遼闊,令人心曠神怡、忘卻塵囂。到此吹吹風聽聽海的聲音或享受逐浪之樂,為全家休閒的好去處。
從新港山半山腰腑瞰成功鎮,在青山綠水環繞中,襯托出她的清新脫俗。入夜登山可欣賞點點燈火,遠處漁火散佈大洋,更是迷人。
台東縣自然史教育館位於台東縣成功海岸線上,分有二層樓,陳列許多海岸各種生態與生物的簡介,並備有造型高雅的座椅供閱覽書籍,在欣賞台東海岸線上美麗風光的同時,如能了解其生態與環保意識,更是寓教於樂!現有館藏475種類的貝殼標本及多種礦石,尤以翁戎螺科最受矚目。
位於台東縣成功鎮東北方的三仙台,是由離岸小島和珊瑚礁海岸所構成,島上奇石分布,其中有三塊巨大的岩石,傳說八仙中的呂洞賓、李鐵拐、何仙姑曾登臨此島而得名。
三仙台島的地質屬於都巒山集塊岩,原來是一處岬角,因海水侵蝕逐漸斷了岬角頸部,而成了離岸島。過去想參訪三仙台的遊客只能利用退潮時,涉水而過,民國76年,完成了八拱跨海步橋,波浪造型,宛如一條巨龍伏臥海上,銜接三仙台和本島,已成為東部海岸的著名地標。
三仙台全島面積約22公頃,最高點海拔約77公尺。島的四周珊瑚礁環繞,由於強烈的風化和海蝕作用,讓島上除了仙劍峽、合歡洞等與三仙台故事有關的天然奇景外,並且散布著海蝕溝、壼穴、海蝕柱、海蝕凹壁等海蝕景觀,登島遊覽頗富尋幽訪勝之趣。
原來自三仙國小一帶往北至三仙台附近的海岸都叫基翬(giaw、gihaw),由於三仙台南側的海灣,是新港漁港未建之前的竹筏出入港,故名「基翬」,可能是阿美語,指「海灣處、或有灣的地方」之意。戰後由於第8鄰另名「三仙」,故今「基翬」主要指海灣港口處的第9鄰一帶。
在麒麟文化遺址上生長的千年老榕樹,民國96年因颱風來襲,已不復存在。老榕樹盤根錯節,佔地面積相當廣,綠蔭遮天,是消暑納涼的好去處。
參考資料:資料來源為臺灣觀光資訊資料庫
由三仙台北上6公里可至石雨傘,石灰石隆起的海蝕地形,狹長岩岬斜伸入海,景觀獨特而壯麗。岩岬近岸處原有數隻形狀如傘的海蝕岩柱,因而被稱為石雨傘,目前只剩一隻獨立。此外在公路西側不遠處亦聳立一塊體積頗大,俗稱「男人石」的石灰岩柱,因外形獨特,遊者莫不笑觀一番。
此地還有許多無名的礁石,也非常具有觀賞價值,遊客可於東部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設立的眺望涼亭,細細觀賞。